
关于高校学子体质测试的深度观察
对于众多大学生来说,每年的体质测试都是一段令人“胆战心惊”的时光。随着“体测季”的来临,一则与体质测试相关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的体育课程考核将更为严格,若达不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将无法毕业。这一规定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划定了明确的界限。
面对大学生体质水平连年下滑的现实状况,将体育成绩与“挂钩”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年轻人,应该积极运动起来了。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评价包括了多项内容,如体重指数、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800米和1000米跑等,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的体育“必修课”。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体质测试并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大学教育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事实上,体测成绩与毕业证“联动”并非新鲜事。早在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明确规定了高校学生毕业时的身体素质测试要求。尽管早有规定,但并未引起高校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的体测存在形式问题,“水分”较大。
体测开展难的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大学阶段,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锻炼时间不足等问题广泛存在。专家指出,要想真正达到体质测试的标准,需要保持连续的体育运动。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些高校实行了体育,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运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校利用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将学生的课余跑步纳入体育课成绩。
王登峰表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此建立一以贯之的体育教育体系也很重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同样缺乏基础性的体育教育,因此高校体育往往要承担“补课”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首次要求各高校在校增设体育科目测试,这将激励学生从中学起就开始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对于学生们来说,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面临体测时感到疲惫和畏惧,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也认为目前的体测项目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希望能更加科学、合理。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措施,也需要丰富多样的“奇招”。社会也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让他们从小热爱体育、享受运动。 林嘉伟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