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塞外北风呼啸,严寒凛冽。在这样的风雪天气中,郭建军裹紧了大棉袄,戴上雷锋帽,手握铁锨,口袋里装着剪刀,昂首挺胸地走进了毛乌素沙漠。他的目标,是那片广袤的沙丘,他要进行的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修枝剪杈。
这位被称为“犟板筋”的老郭,今年已经五十岁了。他对自己的选择坚定无比,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他都会坚持下去。就像他在毛乌素沙漠里种下的那三万株樟子松,顽强地生长着。
老郭的家乡毛团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这里的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艰苦,但他的祖父郭成旺从小就告诉他:“要想生活有滋味,就得种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代代相传,老郭也深信不疑。
老郭的祖父郭成旺是个真正的“犟板筋”,早在1984年就开始带领家沙种树。当时的老郭还是个少年,跟着祖父在沙漠里劳作。那时候的毛乌素沙漠黄沙漫天,狂风怒吼,每年都在向前推进,吞噬着毛团村。老郭回忆说,出去犁地的时候,风沙一刮,壕沟都被埋了,只能失望而归。
郭成旺并没有放弃。他签下治沙合同,带领全家在沙窝里种树。虽然有时候整个沙梁的风会把树苗吹跑,但他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战胜沙漠。如今,当初种下的杨树、沙柳已经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老郭继承祖父的事业,扛起了4.5万亩林场的绿色大旗。他在林场里种了樟子松,让林子四季常青。春季时分,他和儿子一起抢抓农时,栽种幼苗。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他驾驶着轮式拖拉机,熟练地打着树坑。老郭紧跟着栽苗培土,父子俩配合默契。
如今,林场的樟子松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万株。提出下一步应该种果树以求富。他们尝试种植了葡萄和桃树,实验田里的幼苗茁壮成长,给父子俩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时光荏苒,毛乌素沙漠曾经沙进人退、寸草不生,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绿色的林海。好消息是,榆林市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的版图上消失。几十年来,无数治沙英雄持续奋斗,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老郭是在电视上得知这一好消息的。他激动地告诉祖父郭成旺这一切。百岁的郭成旺听到后眼眶湿润了:“无论风沙多么凶猛,我们从未退缩过!”如今站在沙梁上眺望四周无垠的杨树林和摇曳的樟子松他们深感自豪与欣慰.。大漠深处的这些绿意和蓬勃的生命力更衬托出五星红旗的鲜艳与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