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智能化浪潮的推进,如今的新车不仅在电动化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在智能化配置上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其中,电子外后视镜这一前沿配置,正逐渐从概念车走向量产车。
电子外后视镜,又被称为摄像机-器系统(CMS),其技术原理并不复杂。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车辆周围的实时画面,经过图像处理后,将画面呈现在车内的显示屏上,从而取代传统外后视镜的镜面反射方式。这一技术在概念车上已经屡见不鲜,但为何直到现在才逐渐被应用到量产车型上呢?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源于法规的准入放宽。
去年7月1日,标准GB 15084-2022《机动车辆 间接视野装置 性能和安装要求》的实施,为电子外后视镜在量产车上的使用提供了可能。自此,一些厂商为了树立科技形象,开始尝试在新车型上搭载电子外后视镜,如阿维塔12、路特斯繁花等。
那么,电子外后视镜具体有哪些好处呢?相比传统外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的尺寸更小,有利于减少风阻,降低能耗。对于电动汽车而言,这一优势尤为显著,有助于提升续航里程。观察部分移至车内,可以减少驾驶者在观察后方视野时视线的转移,提升行车安全性。面对恶劣天气,传统外后视镜容易受到干扰,而电子外后视镜则能确保画面清晰。它还具有自动处理图像的能力,无论夜晚还是光线较暗的环境,都能自动调整曝光和亮度,确保画面清晰可见。除了基本的后视镜功能外,电子外后视镜还能接入整车的电子系统,实现更多样化的功能,如自动放大画面、提供盲点监测、导航提示或预警功能等。
尽管电子外后视镜拥有诸多优点,为何如今尚未普及呢?其成本远高于传统外后视镜,主要源于高精度摄像头、图像处理芯片以及高质量显示屏等部件的需求。车内需要为电子外后视镜的显示屏找到合适的安装位置,这对中控台造型和驾驶员视线习惯提出了挑战。改变驾驶者习惯使用传统后视镜的方式需要适应过程,可能影响驾驶者的空间感和对距离的判断。作为电子设备,其可靠性和耐用性也是一大考量因素。一旦出现故障,不仅影响视线,还可能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电子外后视镜的维修和保养成本也相对较高。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电子外后视镜仍然具有巨大潜力未来有可能成为新车的标配之一。你对这种配置有何看法呢?欢迎关注我们的账号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