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刚经》(868年)局部,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
余世存,这位曾经的媒体主编、诗人,如今更是学者。他的作品,如《非常道:1840-1999年的话语》等,以其独特的体裁和客观的史料,为近现代史写作贡献了可信的材料。近年来,余世存又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传统的著作,从二十四节气到《易经》和《道德经》,最新的著作是《打开金刚经的世界》。
《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印刷图书,像所有的大经大典一样,对于当下的人有着安顿心灵的作用。余世存与这部经典的相遇,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最初是在北大中文系办公室看到一部繁体线装本的《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句子,让他大受震撼。
余世存写《打开金刚经的世界》,源于他对这部经典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他发现《金刚经》不仅仅是一部汉语经典,更是为李白、王维、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朱熹、王阳明等众多文化名人提供了精神哲学和思想资源。近年来,得益于流行文化和诸多明星、学者的助力,如王菲、蒋勋、刀郎等人的念诵、说唱,使得《金刚经》在社会上广为普及。
余世存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写一本书来解读《金刚经》。他选用最擅长的写作方式,还原或回到现场的方式,设身处地,仿佛置身于释迦牟尼与弟子们一问一答的现场,感受他们内心的波动与开悟的瞬间。尽管《金刚经》只描述了一个的场景,但余世存通过想象与创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空背景,将东西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融入其中。
对于《金刚经》的影响,余世存认为它是一部历经千年的汉语经典,为无数的文化名人提供了精神资源和哲学思考。他进入《金刚经》的是个人化的,与读书无关。他在生活中不断体会和实践着这部经典所传达的理念,认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理想的状态。
《金刚经》的核心问题是不住于相,无所执着。它问的是如何坚持住理想,如何安住自己的心,并让理想在大千世界中有一个安放的地方。回答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心无所住才能生万法之相。《金刚经》还解释了如来命名的来历以及“如如不动”的含义。余世存认为,“如如不动”是安静状态中的跃跃欲试,类似于中庸之道。如来本来就是无所来无所去的状态,如果我们意识到它就在自己这儿,就能把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