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麻离青料原矿位于伊朗卡尚村背后的小山包上,这一珍贵的矿料在元代中晚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这些矿石经过景德镇顶级工匠的巧手,被巧妙地运用在瓷器制作上。在早期的青花瓷制作中,由于窑工们刚开始使用苏麻离青,还处于试验阶段,因此青料没有经过精细加工,较为粗糙。这种粗制的青料在施于已制好的干胚上时,容易产生结晶斑块,并且青花色阶容易晕散。由于含铁量较高,还容易出现吃胎下凹的情况,呈现出不一的铁斑和锡光。在光的反射下,可以看到明显的蛤蜊光。釉面浓厚的地方会呈现串珠样的缩聚现象,手感上也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底足露胎处,最容易出现火石红色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颜色会晕散下沉,并可能出现其他瑕疵,如粽眼、爆釉、落渣、窑裂和粘砂等现象。
到了元代晚期至正朝以后,窑工们已经掌握了熟练的制瓷技术,所使用的苏麻离青料也愈发精细。这时,上述明显的特征就很少出现了。收藏界将这些瓷器定名为“精细化元青花”。这些精细的元青花色泽优良,一般被用于供奉或出口到东南亚等。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早期的青花特征非常鲜明,时代风格易于辨识。到了明清以后,这些特征几乎消失不见了。想要了解更多详情,可以参考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明先生在2007年亲自前往伊朗带回的苏麻离青原矿料(如下图1所示)。通过与图1的对比,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苏麻离青料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演变。
【原创雅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