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界面新闻编辑部精心编撰|彭朋主编
最新发布的《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3版)》(以下简称《报告》)揭示,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呈现以上海为核心,苏州、杭州、无锡为三大支柱,南京、宁波、合肥、常州为四大辐射中心的总体格局。整个区域展现出了多点支撑的发展趋势。
据了解,《报告》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共涵盖的27个中心城市的智能制造指数平均值为97分。上海以总指数301分荣登长三角城市榜首,智能制造水平显著。苏州、杭州、无锡分别紧跟其后,形成第一梯队,其得分分别为182分、154分和142分。
南京、宁波、合肥和常州等城市作为第二梯队,综合指数在97至140之间。第三梯队包括了南通、嘉兴等在内共11个城市,智能制造水平也在稳步上升,得分在74至97分之间。相对而言,滁州、马鞍山等城市的智能制造水平仍需加强,属于第四梯队,需要大力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总量超过23万亿,占全国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这里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明显的企业集聚效应,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研发创新投入占全国的约三成。
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海已培育出级示范性智能工厂和场景优秀案例若干。上海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规模也已经突破600。在需求牵引下,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也超过了千大关。在智能制造领域,上海有众多的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项目。这些成就使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制造的重要城市之一。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评估中,江苏省在供给能力和应用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浙江省则在创新能力方面尤为突出。安徽省在智能化改造投资增长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尽管长三角地区在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供给能力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但仍存在资源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报告》建议各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特色化的产业和创新激励措施,以促进资源的有效流通和智能制造的全面发展。对于南通、嘉兴等第三梯队城市和滁州、马鞍山等第四梯队城市来说,更应抓住机遇,加快本土智能制造服务商的培育,以提升整体的供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