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的喧嚣中,打陀螺这项活动逐渐流行起来,特别是在夏日的公园里,时常能看到一些男士们热衷于这项古老又新颖的游戏。
回想起初次看到有人打陀螺时的情景,我倍感惊讶:这不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玩的“打转儿”游戏吗?现在的城里人竟然也对这个感兴趣?
当我向同事描述在公园看到的这一幕时,他们纠正我说,这并不是“打转儿”,而是被称为“打陀螺”。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小时候玩的“打转儿”,其实正式的称呼是“打陀螺”。
回想起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农村的孩子并没有如今网络游戏的奢华,我们的游戏都是简单而富有创意的。所谓的“转儿”,其实就是用木头削制而成的一个小玩具,一端尖锐,另一端则是平的。我们用绳子绑在小木棍上,制作成来驱动它旋转。这个游戏简单而有趣,被称之为“打转儿”。
如果将“转儿”做得更精致一些,我们会找来小钢球安装在尖端,这样不仅能提高旋转速度,还能减少磨损。至于,我们也可以找到更结实的木棍,将其打磨光滑,再系上尼龙绳,这样的既好用又耐用。
现在城里人玩的“打陀螺”与我小时候的“打转儿”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打陀螺”可以看作是“打转儿”的升级版。
当年的“转儿”和是自制的,几乎不花什么钱,而且玩耍的地方也不挑剔,只要是平地就可以。城里人玩“打陀螺”则需要在不影响行人和交通的硬化地面上进行,如公园、广场等。
“打转儿”的玩具轻巧,而“打陀螺”的陀螺则是不锈钢材质,也是牛皮甚至钢鞭,分量重且价格不菲。这项游戏更是一项体力活动,一般都是男士们喜欢玩的。
在夏日的公园里,看到那些打陀螺的男士们,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兴奋和快乐。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累并快乐着”的真谛。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游戏标志,农村和城市的喜好和游戏方式也有所不同。从几十年前的“打转儿”到如今的“打陀螺”,不难看出我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而打陀螺这一游戏形式,正是这一历程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