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十种不适合学竹笛的人

十种不适合学竹笛的人

在无锡梅村街道的梅荆花苑,中新网记者孙权采访了老手艺人朱黎源。他表示,在无锡地区,像他这样坚持制作笛子的手艺人已经很少了,甚至可以说是“独苗”。虽然他的儿子曾一起从事这个行业,但目前也已经选择放弃。朱黎源对此表示无奈,因为制作笛子的收入不高,而且非常辛苦,年轻人往往看不上这一行。

朱黎源今年70岁,已经从事笛子制作超过50年。他从年轻时开始就在工厂学习制笛,回忆起那时的景象,他感慨道,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制笛水平都很高,但如今,这一行业已经逐渐萧条。尽管他的儿子曾一起从事这个行业六年,但因为收入和生活压力,最终也选择了放弃。谈及此,朱黎源流露出无奈的情绪。

他的家中摆放着各种制作笛子的工具,如竹子、半成品竹笛和绞刀等。这间屋子被他命名为“黎源乐府”,屋子里充满了他对这一行业的热爱和执着。朱黎源坦言,他能够坚守这一行这么多年是因为喜欢。他认为,制作笛子的过程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坐在窗前,专注地雕刻、打磨、缠绕竹子,展现了他对这一行业的精湛技艺。

谈到笛子制作的未来,朱黎源显得有些担忧和无措。他担心这个行业可能会后继无人。他也表示会尽力传承这门手艺。如果有人愿意学习制作笛子,他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朱黎源每年都会制作并出售大约4000支笛子,其中一半是卖给无锡当地人。海外买家也会慕名而来购买他的笛子。他表示,尽管网络销售渠道有限,但他的笛子仍受到海外买家的青睐。

朱黎源对于儿子的选择表示支持,但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无奈。他担心这一行也许很快就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了。他也表示不会放弃,如果将来他无法继续制作笛子,他会动员儿子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除了收入问题,朱黎源认为制作笛子还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刻苦努力,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挑战。他也提到梅村街道曾经对二胡制作从业者的支持和宣传取得了成功,攒下了“二胡之乡”的名号。同样作为管弦乐器制作行业的经验借鉴让朱黎源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有了更多的信心。目前朱黎源正在寻求通过扩大网络销售渠道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学习欲望以提高该行业的吸引力推动传承和发展。(完)


十种不适合学竹笛的人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