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关于后浇筑的楼板(在装修中常称为“倒楼板”),许多业主在植筋方面,如钢筋直径、间距、植筋深度以及暗梁设置等方面,多数会根据施工方的建议进行。关于施工方的实际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许多业主并不清楚。从目前的反馈来看,不少施工方更多地依赖于“长期经验”。
二、关键词
植筋浇筑、混凝土楼板、施工、检测、植筋深度。
三、主要规范参考
四、设计假设
在设计后植筋浇筑的楼板时,我们假设“楼板支座”是铰接的,也就是说支座位置可以转动。关于铰接的具体含义,如下图示。
五、关于植筋深度的探讨
由于铰接位置的弯矩为零,因此楼板的支座钢筋可以按照基本要求进行植筋,即最小植筋深度。以直径为8mm,间距150mm的双层双向楼板钢筋为例。
关于植筋深度的补充说明
重庆的地方标准(2004年颁布)曾规定最小植筋深度不低于15d(15倍钢筋直径)。随着材料性能的提高和计算方法的改进,这一规定已不再作为强制性的设计要求。
六、植筋施工及后续检测
关于植筋深度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1. 在进行植筋浇筑(倒楼板)时,铺设的钢筋网应尽可能做到“细而密”。楼板的钢筋铺设不应一味追求“粗”,这样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所需的植筋深度也会增加,反而难以满足要求。
2. 一般室内加建的楼板尺寸不会太大,因此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使用很粗的钢筋(例如12mm)。常见的钢筋布置方式有d=8mm s=200mm、d=8mm s=150mm、d=10mm s=200mm等。如果能够进行计算,将更有利于做到合理、合规且经济。
3. 大多数业主在植筋后并不进行拉拔试验,尤其是客厅那种尺寸较大的楼板。这导致许多业主总是担心植筋的质量问题,因此会对新浇筑的楼板进行额外的加固,以求安心。
4. 浇筑楼板的关键步骤是植筋。业主在这一步骤中应多加注意,不可掉以轻心。过去曾遇到过地下室新增夹层,刚完工不久就发生大面积开裂的,这提醒我们必须严格把控植筋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