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的《逍遥游》中,蜩与学鸠以自身的飞行方式嘲笑大鹏鸟,它们认为自己简单快捷的飞行方式就是最好的。然而庄子认为这是一种小知与大知的差距,是眼界和认知的局限所导致的。我们也常常像蜩与学鸠一样,容易以自己的有限认知去评价他人。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就是像那蜩与学鸠一样。在庄子所描述的情境下,蜩与学鸠的嘲笑源自于它们没有意识到自身和大鹏鸟之间的能力差异。如果我们跳出这个语境,斥鴳的话其实很有道理:“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在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这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对当下生活的享受,以及对结果的接纳。
事实上,世界上的多像燕雀一样平凡,只有少数人像鸿鹄一样志向高远。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鸿鹄一样飞得高飞得远,这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能力范围。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但是真正做起来却非常难。因为总有一些人误以为自己拥有超越实际的能力,也有一些人在自我贬低中失去了自信。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巷人家》中的庄图南与向鹏飞就是两个典型例子。向鹏飞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局限性,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选择开始工作。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他跑客运赚了钱,甚至为父母买了房子。这就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即使你飞不高,但可能跑得很快。我们是否应该拥有这样的思考角度呢?
无论是蜩与学鸠还是大鹏鸟,在庄子看来,他们都受限于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从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变”与“不变”来看,从“有所待”的角度看,蜩与学鸠和大鹏鸟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从尽力的角度看,“抢榆枋而止”和“之九万里”也都是尽力而为。
蜩与学鸠没有必要嘲笑大鹏鸟,大鹏鸟也不必嘲笑蜩与学鸠。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应该允许别人成为别人,也允许自己成为自己。他们都有各自的悲剧性,因为他们都达不到真正的“逍遥”。法国作家帕斯卡尔曾说:“人的伟大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我们应该认识自己,做自己,如果是鸿鹄就展翅高飞,如果是燕雀就在蓬蒿之间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