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荫之下情思长,绿叶轻扬舞故乡。
夏日炎炎,草木繁茂。怎能不提及那如梦中伊人般的”碧玉妆成”,宛如纤指弄发,随风轻扬的”万条丝绦”呢?回首望去,无论是关内关外,异域故园,古往今来,河畔池边的细柳绿荫,因着”柳”与”留”谐音的联想,触发了无数羁旅行者的幽思与心灵的,以及生离死别的感伤。
文人墨客笔下情愫丰富。他们托物言志,以景寄情,留下许多咏柳惜别的佳句。如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北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以及南唐李煜的《赐宫人庆奴》等等,不胜枚举。然而对我而言,更难以忘怀的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在巫师术士的眼中,柳树充满神秘。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古人认为柳木属阴,能辟邪。柳条柔软无骨,被制成神奇的”打鬼鞭”等物品。乡间俗语有云:”前不栽桑,后不再柳”,因为桑树的”桑”与丧事不吉利的谐音,柳树也因谐音”流”,让人担心荣华富贵会随流而去。
对于乡野村夫来说,柳树是实用之物。百姓向来以实用为要义,没有骚客迁臣那么矫情,也没有巫婆那么神秘,但他们有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在乡间工匠手中,细长的柳条被编织成篮、筐、篓、笼等各种,甚至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工艺品。据说柳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
在医者眼中,柳树更是一味材。柳枝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早在古代医书中就有相关记载。《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医学著作中也有实用方剂。我中学时期曾因眼病困扰,赤脚医生勋哥用麦芒和柳叶为我治疗,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随意攀折花木已属不当之举。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俗虽已消逝,但对于我这样的异乡游子来说,”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纤细枝条,在我原乡的记忆里,始终蓬勃着生机。柳枝对我而言,不仅是回忆,更是童年乐趣的象征。回想起小时候用柳条做帽、穿油条、制作柳笛的时光,都令人怀念。
哑叔虽身有残疾,却仍不忘制作柳笛的技艺。只是在新一代眼中,这种带有柳汁苦味的小玩意儿已不算什么。然而对我而言,它仍是我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寄托。【图片及资料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