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自航式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省江门市成功下水。
随着“湾区伶仃”号的下水,深海“游牧式”养殖即将开启新的篇章。预计该船可实现年产深海养殖鱼达五千吨。
记者实地探访了“湾区伶仃”号,发现其养殖舱的高度相当于七层楼,船内共有12个这样的养殖舱,其规模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整船的养殖水体总量达到8万立方米。
该船船身总长155.8米,宽度为44米,深度为24米,最大吃水深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米。船身水下部分装有15根高强钢方形立柱,通过挂设渔网隔出独立的养殖舱。这种创新性的开放结构允许自然海水自由流通,为鱼类创造一个接近天然的生长环境。与传统定点养殖不同,“湾区伶仃”号能够移动到最适宜鱼类生长的水质区域,从而大幅度提升鱼肉的品质。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凯斌表示,该船完全采用电力驱动,更加节能和环保,一次航行可达2000海里。
那么,这艘超过一万吨的巨轮是如何移动的呢?这就不得不提“蚂蚁托大象”般的丝滑横移过程。
在“湾区伶仃”号主体结构完成并准备下水之时,其重量超过一万吨。从船台到斜船架的距离有8 a) 米。由于船体庞大,没有装载轮胎等移动系统,将它从船台移动到斜船架如同“蚂蚁托大象”,需要81台移船小车协同作业。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养殖工船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介绍,移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确保每台移船小车的速度一致。他们实时监测小车的运行状态和斜船架的受力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调整小车速度。操作人员还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密切关注移船进程,通过精准的参数设置和人工干预,确保船体平移过程的平稳与安全。
整个平移过程耗时近3小时。完成后,工作人员对船舶进行了全面“体检”,确保其安全下水。
本文由魏韫桐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