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来临之际,习俗众多,文化意蕴深厚。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等庆祝活动丰富了节日氛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节日与伟大诗人屈原紧密相连,让我们不禁想起与他相关的诗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卢肇的《竞渡诗》描绘了赛龙舟的盛况。龙舟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其龙头、龙尾的设计和各种装饰都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每逢端午,人们会修龙舟、训练水手,举行龙舟比赛。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是为了纪念屈原。
除了赛龙舟,包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中描述了山村中包粽子的情景。最早的粽子出现在夏至,用菰叶包裹黍米,形成牛角状,因此又称“角黍”。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形状和馅料不断演变,出现了锥形粽、菱形粽等。北方多包红枣,而南方则有更多的选择,如鲜肉、火腿、蛋黄等。
端午节还是气温上升、疾病多发的时期。民间认为五月有“”,因此插菖蒲和艾草成为了一种驱邪的方式。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描述了这一习俗。菖蒲和艾草具有医功能,能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
端午节还有蓄兰沐浴和悬艾的习俗。欧阳修《渔家傲》中描述了浴兰和菖蒲酒的美妙景象。在唐宋时代,五月也被称为浴兰之月。人们用煎蒲、艾等香草沐浴,以驱除毒气。还有画额的游戏,用雄黄涂抹小孩子的额头以驱毒。
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游戏,如斗百草和采杂等。苏辙的《学士院端午帖子》中描述了这些游戏的情景。斗草时,人们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而端午采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某些地方甚至称端午为“送节”。
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其丰富的节俗内容不仅蕴深邃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记忆。人们在庆祝端午节的也在传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本报记者 孟扬 曹怡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