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节气来临,传统智慧与农耕生活的交融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深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寒露时节,天气由凉爽逐渐转向寒冷,露气寒冷并将凝结。在这一时节,南方地区少雨干燥,秋意渐浓,而北方则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时节的特点十分鲜明,白天秋凉,早晚冬寒,气温和降水的下降幅度都非常大。人们常通过俗语来提醒自己要添衣保暖,如“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
寒露三候也极具特色:一候鸿雁南迁,二候雀入大水化为蛤,三候菊花渐黄。每一候都蕴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
在农耕方面,寒露与白露、霜降等节气都反映了水汽凝结的现象。随着寒露的到来,露水增多,气温更低。农民们需要抓紧时机收获晚稻、甘薯、大豆等秋收作物,同时做好油菜的直播工作。在畜牧生产上,还需加强秋季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寒露时节的谚语,体现了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
除了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寒露还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活动。赏菊花是寒露节气最常见的习俗之一。菊花是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寒露时节,人们不仅欣赏菊花的美丽,还品味其意境。喝长寿酒、吃花糕也是寒露节气的饮食习俗。
寒露时节往往与重阳节相近,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感受天高地阔,消解心中的悲愁。古人还流传着一些与寒露有关的有趣习俗,如捕鸟雀、晾晒秋衣等。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