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方言中,有一个常用的动词,发音为wa(三声),表示用手或工具取物。比如,我们可以说“wa一勺米”或者“我喜欢用勺子wa着吃西瓜”。实际上,这个口语的字对应为“搲”。
“搲”这个字看起来和“舀”、“挖”有相似和重叠的意思,但它们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 搲和舀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舀通常用于液体,如舀水、舀汤。而搲则更多用于固体或细碎的固体,比如米、西瓜瓤、冰激凌等。
舀通常用于轻松取得的情况,而搲则更多用于需要稍微用力的情况。例如,当水位较低需要费力取出时,我们通常说“搲水”。
▲ 搲和挖都有掘取的意思,但它们的差别也很明显:
搲更注重取物的过程和手段,而挖则更侧重于动作的结果和形态,通常涉及多次动作和多种手段。例如,挖主要用于挖洞、挖坑等,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手段。
在描述这些现象时,一般不会使用“搲”字。例如,工人挖好一个坑后,用铲子将底部的土“搲”出来。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搲”字在小说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俗字代替。例如,在淮安人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就有多处使用了这一方言。“搲”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用手指(包括指甲)抓挠,如搲痒。在淮安方言中,这个读音有所不同,应读作第四声。
“搲”这个字在江淮一带的使用非常普遍,很多人可能只知其音不知其字。与北方的类似字“㧟”(kui)相比,它们的字义非常接近,但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无法更深入地体会其细微差别。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分享关于方言的知识,期待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