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鲁迅名号的演变
在周作人的作品中,如《瓜豆集》和《鲁迅的青年时代》等,鲁迅的名号变迁被生动地记录下来。
据《鲁迅的故家监督》记载,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这是祖父介孚公为他取的。因为一些同窗的玩笑,大家开始叫他雨伞,这让鲁迅向祖父提出改名的要求。于是,祖父将他的字改为豫才。后来,当他前往南京时,叔祖辈椒生将他改名为树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瓜豆集关于鲁迅》中,详细描述了这一系列名字变化的背后故事。鲁迅生于清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日,那时介孚公在北京担任京官,接到家书报告长孙出生的消息时,正有客人来访,于是便用客人的姓为鲁迅命名曰张。后来,经过一系列变化,书名最终定为樟寿,号为豫山。由于同学们把他叫做雨伞,他不喜欢这个昵称,于是请祖父将山字去掉,改为豫才。当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时,叔祖辈椒生作为监督,将他改名为树人。这个改名背后的典故源于“百年树人”的理念。
鲁迅的笔名众多,更换频繁。据周作人回忆,《鲁迅的青年时代》中记载,鲁迅在南京学堂时期开始使用别号。他有一块石章上刻着“戎马书生”,曾用别号为戛剑生。还有自树、索士、索子、迅行、令飞等别名。这些别名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一九二0年左右。
后来,在为《新青年》写文章时,主编陈独秀和胡适之要求作者使用真姓名,不得匿名或仅使用别号。鲁迅于是将别号“迅行”中的“行”字去掉,加上姓“鲁”,形成了现在广为人知的笔名“鲁迅”。这个笔名伴随着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声名鹊起,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标识。在周作人看来,这个笔名几乎已经成为了他的本名。除了“鲁迅”,他还用过如唐俟、巴人等笔名,但都不如“鲁迅”这个笔名广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