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词话》中,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腌韭已入不得畦了”。这个词语中,“腌”字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读音和解释都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这句话出现在《词话》(香港太平书局,1982年)第八十六回第二页。关于这个歇后语的解释,现在存在较大的分歧,各种理解差异较大,难以达成共识。
对于“腌韭已入不得畦了”的解释,白维国在《词典》中认为,“腌”是腌制的意思,读yan。他认为腌过的韭菜已经无法再种回地里,比喻一个人或事物无法再恢复到以前的地位或状态。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腌制后的韭菜并不代表无法回到土地里。这种解释的逻辑并不严谨。
而李申在《方言俗语汇释》中的解释则有所不同。他认为“腌”应理解为“腌臜”的“腌”,读a,“腌韭”即烂掉的韭菜。他认为烂韭菜无法再回到土地里,上不了席面,比喻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或人在某处无法立足。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无论是何种食物,一旦腐烂都无法再上桌。这种解释也并不符合常理。
从鲁南地区的栽种韭菜的过程来看,这个歇后语应该是“蔫韭已入不得畦了”。在鲁南地区,栽种韭菜的过程包括选取好的韭菜籽发芽、撒种、拔苗晾晒、修剪根部、淘汰弱苗、重新栽种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蔫韭”指的是经过晾晒后失去水分的韭菜,这样的韭菜无法再回到韭菜畦里进行二次栽种。“蔫韭已入不得畦了”的意思是淘汰的弱苗无法再次被栽种,也就是无法再回到原来的状态或位置。这个解释既合情又合理。
对于“腌韭已入不得畦了”的解释,我们应该摒弃那些不合逻辑的解释,选择更加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我们也要注意到方言俗语中的借字现象,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对于这个歇后语的解释,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