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年末,各种年度热词、流行语相继涌现,其中的“YYDS”和“绝绝子”成为争议的焦点。对于这些流行语,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们难懂且不符合汉语构词规律,而有人则认为它们能够从小众走向大众正是流行的证明。
如何看待这些网络流行语呢?它们是否在人为制造社交屏障?它们的普及是否加剧了网友们的“文字失语症”?针对这些问题,澎湃问吧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从语言学角度一起探讨。
提问者表示,网络流行语也存在层级差异。有些流行语如“野性消费”和“破防”,无论文化程度和年龄如何,人们都能理解其意,这属于有效沟通。有些流行语如“YYDS”和“绝绝子”却令人困惑,不知道其含义。这种现象引发了对网络流行语的两种观点: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对于有效的部分,我们应该包容、理解并接受甚至推广;而对于无效的部分,则应该摒弃。
徐默凡教授认同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解释了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和使用价值。有些流行语来自亚文化圈,如粉丝圈、游戏圈、二次元文化圈等,这些词语在圈内具有社会隐语的性质,但破圈后会发生意义扩大和泛化,才被大众所接受。有些流行语是新造词,反映了新生事物或新鲜情绪,具有一定的表达价值。
针对“累丑”这一例子,教授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因过度劳累而觉得自己变丑的心态,与“憔悴”有所不同。而对于像“YYDS”这样的流行语,由于其语义透明度差、滥用夸张、出身饭圈以及模仿日语的形式,可能引发人们的反感。
评论者们也对这些流行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反感这类表达,却说不出具体原因;有人认为这种流行现象正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是让它流行的特定人群的心态和行为习惯;还有人强调应区分缩略语和新造词,关注其出现后反映的问题和如何应对改善。
关于网络流行语,您还有哪些问题与思考?欢迎到问吧提问或在下方留言一起探讨。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仅是词汇的变化,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既要包容新事物的出现,也要引导其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