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亭子里偶然遇见,看见数名爱好者正在汗流浃背地练习锣鼓钹铃的配合,心中不禁泛起涟漪。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传统的锣鼓钹铃之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令人感慨万分。
自古以来,农村中的婚丧嫁娶、耍灯唱戏,常借助锣鼓钹铃萨琴等乐器来营造氛围,无论是喜庆还是悲伤,情绪高昂或低沉。这些农村艺人如同舞台上的艺术家,运用锣鼓钵铃萨琴等乐器,将场面烘托得生动而富有情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深谙此道。何时使用何种乐曲,何时响起何种乐器之声以增强表演效果,他们凭借一套代代相传的经验,将氛围烘托到极致。
想要熟练地运用这些“经验”,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必须熟知乐器的特点和基本功,经过长时间的默契配合,才能运用自如。
在这其中,鼓是整个乐队的灵魂,指挥着乐声的起止和节奏的把控,传统中称敲鼓的人为“掌坛师”。掌坛师通过手势和鼓点节奏,引导表演者和乐器手的动作变化,掌控整个表演的速度和声音的强弱。表演开始时,掌坛师会轻敲鼓边,也称为敲边鼓,提醒表演者和乐器手进入状态,按照此节奏进行配合。
锣声洪亮,它在关键时刻强调动作的要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在舞龙时的腾跃或舞狮时的扑击;钹的主要功能是为音乐增添层次感,在部分加入,增强表演的震撼力。当表演如舞龙、狮、牛、马灯等关键动作,如腾跃或转身的瞬间,锣和钹同时鸣响,让观众全神贯注于这些精彩瞬间,留下深刻的印象。
铃声清脆柔和,在细腻柔美的动作或转场时使用,与其他乐器形成鲜明对比,为表演增添灵动感和情感层次。
不同乐器的交替使用,能够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在平静的部分,主要使用鼓和铃;而在部分,鼓、锣和钹齐鸣。例如,在龙、狮、牛、马表演盘旋时,鼓点更为密集,铃声偶尔,增加动作的流畅感;而在表演翻滚动作时,鼓点和锣声交替出现,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当表演接近尾声时,所有乐器声逐渐减弱,最终以一次强烈的锣鼓声结束。这样不仅能增强表演的观赏性,还能更好地传达表演者的情感和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