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楼,是古代用以报时的标志性建筑。它与钟楼相辅相成,日间靠钟声报时,夜间则以鼓声报时,因此有“晨钟暮鼓”的称谓。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将其故乡安徽凤阳设为大明中都。位于县城中心的明中都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作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在明朝初年,有趣的现象是存在“一国三都”,分别是中都凤阳、南都应天、北都顺天。朱元璋所营建的中都凤阳城是规模最大、最为奢华的一座。据《中都志》记载,其规模之盛大,实冠天下。这项庞大的工程在历经六年的建设后,却在即将完工之际被停建。
明中都鼓楼的构造独特,由台基和殿楼两部分组成,总高度达到47米。它是当时中都城最重要的附属建筑之一。这座鼓楼历经600多年的风雨,虽然建筑屡遭毁坏又多次重建,但台基始终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明中都鼓楼不仅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鼓楼,其台基上的楼宇更是采用了皇家特有的“九五开间”设计,规格之独特在国内极为罕见。
不同于国内大多数南北朝向的鼓楼,明中都鼓楼独特地采用东西向布局,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配合中都城的总体规划,以衬托城内的宫阙更为宏伟壮丽。作为全城报时中心,鼓楼内曾设有“铜壶滴漏,铜点更鼓”,并由164名守楼士兵负责报时工作。
鼓楼的台基开设三个门洞,正门上方悬挂着明太祖朱元璋亲笔题写的蓝色刻字匾额:“万世根本”。这四个字虽然让许多明史专家费解,却展现了朱元璋的理念。尽管朱元璋未受过正规教育,却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将大明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一代圣主。
朱元璋的文学造诣也在《御治皇陵碑》一文中得以体现。虽然与刘伯温、宋濂等大儒的文章相比有所不足,但文章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明中都鼓楼在明崇祯八年(1635年)遭张献忠,后在崇祯十二年得以修复。到了清乾隆(1755年),鼓楼被纳入新建立的凤阳府城中,成为繁华街市的一部分,“谯楼归市”也成为清代“凤阳八景”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台基上的楼宇毁于战火。现在的鼓楼是近年来的重建之作,内部已改为“朱元璋展览馆”,向游客展示朱元璋的生平、中都城的历史以及明皇陵的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