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房率是购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在房屋面积计算时,是按照建筑面积来计算的,因此得房率的高低对于购房者来说十分重要。得房率过低,意味着实际居住面积较小,不够实惠;而过高则可能影响到居住舒适度,因为公共部分的面积会减少,住户可能会感到压抑。得房率在80%左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样既能够保证公共部分的宽敞舒适,又不过多增加购房者的负担。
那么,什么是得房率呢?得房率是指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即套内建筑面积)与每户建筑面积(即销售面积)的比例。其中,套内建筑面积包括了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以及阳台面积。而销售面积则是指套内建筑面积与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之和,也就是常说的“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是影响得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公摊面积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用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如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等;二是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不同类型的房屋公摊面积比例也有所不同,例如别墅的公摊面积通常在1%-8%之间,多层样房的公摊面积在7%-12%之间,而小高层和高层的公摊面积则较大,在10%-24%之间。
得房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得房率会导致公共面积减少,影响居住品质。例如,高层住宅如果为了降低公摊面积只设一部电梯,在上下班高峰期会造成不便;公共通道过于狭窄,也会给业主搬家等带来困扰;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消防通道空间不足,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影响疏散速度。
那么,如何提高得房率呢?实际上,开发商在设计房屋时,会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尽可能提高得房率。例如,通过设计阳台、飘窗等空间来增加使用面积,这些面积通常不计入得房率。购房者在选择房屋时,应明确询问赠送面积是否计入得房率,以避免交房时因公摊问题产生纠纷。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房子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变化。除了得房率外,户型设计、社区绿化、物业服务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等也成为购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单纯追求高得房率而忽视其他品质是不可取的。在选择房屋时,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房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