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反复说三遍就淡了,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反复说三遍就淡了”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和记忆的基本规律,以及心理学中关于习惯化和注意力的深刻洞见。这并非一个严格的科学定律,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

首先,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信息要被大脑深刻处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足够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当信息被反复呈现时,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最初的几次重复会带来强烈的冲击和较高的认知负荷,我们感到印象深刻。但随着次数的增加,尤其是第三次或更多次时,大脑处理该信息的效率会逐渐提高,需要的认知资源反而减少。我们不再需要全神贯注地去解析它,处理过程变得更加自动化和“习惯化”。这种习惯化使得信息带来的新异性降低,情绪反应也随之减弱,从而感觉“淡了”。

其次,这也涉及到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长时间专注于同一信息会消耗大量精力,产生“注意力疲劳”。当同一个信息不断出现时,即使内容本身没变,我们持续投入的注意力质量和持续性也在下降。第三次听到时,可能已经是带着一定的疲惫和熟悉感,自然就觉得不如前两次那样引人注目或令人印象深刻了。

再者,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这类似于“消退律”的体现。如果一个刺激(如某个观点或信息)反复出现,但没有带来新的奖赏或强化(如引发强烈兴趣、情绪波动或行为改变),那么个体对该刺激的反应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当信息被“说三遍”后,如果它没有持续更新、引发新的思考或情感共鸣,大脑就可能将其归为“背景噪音”,不再给予过多的关注和深度处理。

因此,“反复说三遍就淡了”并非说三次之后信息就完全消失了,而是指它在个体心理上的冲击力、新鲜感和引起深度思考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提醒我们在传播信息时,需要考虑受众的注意力状态和认知规律,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应注重信息的质量、新颖性和与受众的关联性,以维持其吸引力并促进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