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魅力席卷影视圈:从《熊出没》到《哪吒重生》》
随着方言版电视剧如《装台》和《山海情》的热播,浓厚的地域特色为作品增添了生动气息。即将到来的电影春节档也不例外,即将上映的《熊出没狂野》和《新神榜:哪吒重生》都宣布将推出方言版,引发人们思考:方言是否已成为影视创作的必备元素?
方言的魅力在于其接地气,能够生动表现人物特点,调动幽默感。早在2006年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方言的成功运用就展现了其特殊魅力。电影中,各色人物通过保定话、重庆话、青岛话等方言,展现了人物特点和剧情的丰富性。
贾樟柯的电影中,主角们操着一口地道的山西方言,贴近小人物平凡而苍白的命运。而在电影《无名之辈》中,重庆方言使得人物特点更加鲜明,呈现出作品的荒诞色彩。导演饶晓志认为,方言是特别美的语言,能够准确表达电影中想表现的人和事。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全片采用贵州凯里的方言,受到观众欢迎。
方言电影受欢迎的原因,除了艺术表现的需要,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异乡打工越来越多,“家乡话”成为了一种心理需求。方言电影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促使电影出品方考虑适当运用方言元素。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中,由于原因,很多人无法返乡,电影作品里的方言成为他们对于家乡的一个“念想”。如《熊出没狂野》发布的“欢乐方言”版预告,以及《新神榜:哪吒重生》的粤语版预告片,都让观众感受到家乡的亲切感。
方言在作品中的使用也需要适度。虽然滥用方言的现象在电影中并不明显,但仍需警惕。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需要贴近题材本身,与人物、背景融为一体,成为作品的助燃剂,而不是“噱头”。否则会让电影产生故意做作之感,甚至可能对某些观众造成语言隔阂。
方言并不是无限制的“通行证”,也不是获得票房的法宝。它应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更具魅力的影视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