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美洲獾化石研究的突破性发现
在国际科学界,一项新的古病理学成果问世了。该成果由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在甘肃临夏盆地的古老遗址中揭示。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距今约630万年前的一小型鼬科动物副美洲獾(Parataxidea)的颅骨化石。这个化石揭示了该动物患有骨化纤维瘤的病症,这是科学界首次在鼬科动物中发现此类病例。
这项研究的领头人是地质大学的博士生王董浩,其他参与者包括匹兹堡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病理学家布鲁斯罗斯柴尔德以及多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历史生物学》杂志。
副美洲獾是一种生活在特定时期的古生物,属于哺乳纲食肉目鼬科的一属。这次发现的化石是成年个体的,全长达到了惊人的8.9厘米。古病理学是研究通过化石或亚化石动物病变的学科,此次的发现涉及到病理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以及考古学等多个领域。这是邢立达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古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他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不同古生物的古病理学论文。此次发现的副美洲獾化石是他们的重要发现之一。化石保存于甘肃临夏盆地的柳树组中,经过精细修复,其病变部位被揭示出来。四川顶上博物馆馆长刘建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其面颌部的异常病变。这个病变部位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被确认为骨化纤维瘤。研究团队使用了Micro CT扫描等技术对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详细的诊断结果。这种在青少年时期就已患病,对患兽的牙齿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其食物研磨能力。根据患兽头骨尺寸判断,病变并未影响其长大,推测其主要食物可能比较软且易消化,这也验证了德国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关于副美洲獾食物来源的推测。这一发现为骨化纤维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对于这一重大发现,科学家们表示兴奋并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能揭示更多关于古生物的秘密。如果您有任何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我们将给予费用酬谢。您可以通过微信关注ihxdsb或QQ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