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作指南:微信朋友圈AI内容发布三步走
根据腾讯网的最新公告,普通用户在发布微信朋友圈时使用AI相关内容需注意以下操作步骤:
第二步:上传外部AI生成内容。在朋友圈编辑界面,可以看到原“所在位置”按钮旁新增了一个“AI标识”图标(如图2所示)。点击后,你需要选择“本内容含有AI生成元素”,系统会自动在图片左下角添加半透明水印,以标明该内容含有AI成分。
第三步:隐式标识处理。对于你上传的图片或视频文件,如果其元数据中检测到隐式标识(包括服务商编码和内容编号),但你没有主动声明,平台会在动态下方自动添加“疑似AI生成”的警示标签。这是一种跨平台的识别机制,旨在保障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技术细节与日常分享:隐式标识的影响
隐式标识作为AI内容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强大的溯源功能。这意味着:
即使你使用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经过了PS处理,通过隐式标识仍然可以追踪到其原始生成记录。
你在抖音制作的AI换脸视频导出后转发到微信,仍然会触发跨平台的识别机制。
如果你的朋友圈九宫格中仅混入了一张AI图片,整组内容都会被标记上相关标识。
需要注意的灰色地带: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类型
对于经过AI处理的内容,有以下几类情况可能引发讨论和争议:
手绘作品经过AI上色工具处理后的版权归属问题。
文字创作中AI辅助的比例判定。据新规建议,若文字内容中有超过30%是由AI辅助生成的,需要进行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