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网上流传了一段令人惊心的视频,有人将一整瓶可乐倒入锅中煮干,最后只剩下黏糊糊的黑褐色物质。这让许多网友忧心忡忡,担心这些物质会对造成伤害,进而对碳酸饮料产生疑虑。那么,煮干后的可乐中留下的黑褐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是否像网络传闻那样无法被代谢?
针对这段视频,日报上观新闻进行了查证。高糖饮料的健康风险早已受到关注,但网络上关于可乐煮干后物质无法代谢的说法却是夸大其词。
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在科普文章中对此进行了解释。可乐之所以会被煮成深色粘稠液体,主要是因为其含有的高糖成分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焦糖化反应。这个过程与我们烹饪中制作糖醋排骨、拔丝苹果等食物时熬糖的过程相似。煮干后的可乐中的黑褐色物质主要是糖和焦糖色素。
记者对比了多款可乐的配料表,发现其主要成分包括水、果葡糖浆、白砂糖以及二氧化碳、焦糖色等。在营养成分表中,常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糖含量分别为10.6g/100ml和11.2g/100ml,可见可乐的糖分含量确实较高。
此前,网络上就有国内外网友对含糖可乐与无糖可乐进行了煮干实验对比。结果显示,无糖可乐煮干后残留物较少,而常规可乐则留下粘稠的黑褐色物质。这进一步证实了常规可乐的高糖分在加热后会产生焦糖化反应。
可乐中的高糖分对健康不利,其高酸性也对牙齿不好,饮用应当适量。但网络上关于可乐煮干后产生的物质无法代谢的说法是夸大其词,这种恐吓式的科普还是应当谨慎。我们应该关注健康,但不必过分惊慌。(本文由郑子愚协助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