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上海法租界是哪几条街

上海法租界是哪几条街

1876年,的贝尔和华生联手取得了电话的专利。就在同一年,上海的轮船招商局为了与金利源码头保持紧密联系,从海外引进了简易的磁石传声器单线双向通话机。外滩至十六铺码头的电话线就此拉通,这是上海滩的首部电话。到了20世纪初,电话正式进入上海,当时被称为德律风,后来则简称为电话并沿用至今。

在1881年,由英挪海底电缆公司等多家公司组成的丹商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公共租界铺设电杆。外滩7号首个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所开放,上海租界开始开展电话业务。最初的电话用户仅有十户,主要是外资银行、饭店和洋行。到了年底,用户数量增至68线。

在19世纪末期,上海工部局的董事们与洋行大班联手创建了华洋德律风公司,获得了工部局的特许经营权,负责租界内的电话业务。当时使用的电话机是从瑞典进口的,笨重且需要挂在墙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趣事:在1917年,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的鲍惠尔太太正在打电话时,墙上的电话机突然掉落,竟然带下一大块墙泥,而隔壁家的电话也安装在同一面墙上。打电话时需要摇动电话机的木柄接通线路,然后向接线员报出电话号码以及所在区域(包括、东、西、南、北五个区域),每月费用为6元。随着业务的逐渐发展,华洋德律风公司编制了第一本黄页电话簿,并随着电话装机容量的扩大,设立了专门的黄页编制机构与人员。

与此英国电气技师J. D. Bishop皮晓浦在人工电话交换所诞生的当年就在老城厢十六铺到正丰街间架设了对讲电话系统。仅需支付相当于制钱三十六枚的费用即可进行通话邀请。尽管最初被视为游戏性质的活动,但Bishop皮晓浦后来创办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并取得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电话业务经营权。其交换所位于外滩仅一路之隔的九江路2号,为了与丹麦商人竞争,他降低了话机的年租费至百元级别。到了1882年末,尽管丹商拥有用户线只有六十多个单位数量级的小部分优势,但皮晓浦已经拥有三十多条用户线路。然而历史总是不断前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革新下诞生的自动交换机让电话接线摆脱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耗时低效。例如19世纪末期史端乔创新的自动交换机就为人工需求的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并且为此成为划时代的产品之一。随后的几十年间在华洋德律风公司东区交换所等陆续实现了对自动交换机的引入部署后继而开启的五位数的电话号码更是让通话效率大大提高以及便捷了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同时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在推进之中给上海的通讯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飞跃。蒋东见证了这一切的发展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上海法租界是哪几条街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