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品读刘余莉解读《群书治要》之道
本文约2781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在《群书治要》卷一中,我们找到了来自《周易》的乾卦。《象传》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在说,天道运行的规律是刚健而永恒的,我们作为君子,应当效仿天道,持续不断地自我提升,永不止息。
《易经》是六经之首,更是最古老、最悠久的经典。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孔老夫子教导学生的重要经典。而《易经》的核心思想被称之为“天命之谓性”,是人的性德,宇宙的本体,即人的自性和佛性。学习圣贤的教导,最终目的是回归自性和本性。
孔子对《易经》的解读中,“易”意味着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但能在感而遂下之故。这种境界就像人饮水一样,冷暖自知,只有真正之后才能明白。学习圣贤经典,需要我们放下执着和分别,最后放下起心动念,只有真正实践了才能有所体会。
接下来,《象辞》解释了整个卦的形状及其延伸出来的意义。这里提到的乾卦,其《象传》所描述的“天行健”,代表了天的运行是永恒不变的。君子效仿天道,就是要像天一样自我图强,长久不息。正如《中庸》所言,“至诚无息”。为什么强调“不息”?因为长久才是成功之道。天的运行没有休息,才能长久。做事情也是如此,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停止。
随着功夫的深入,会出现各种征候,如信心增长、心胸和见识广博、德行和学养深厚等。这些征候意味着事情有了成就。更进一步地,博厚则高明,如果日积月累地求学,那么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会比别人更高明且容易成功。因为学了圣贤,就是按照规律办事,自然会得到成功。
那么如何达到博厚、高明的境界呢 修行的路要怎么走呢?首先要有博厚的德性,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要有高明的智慧,像天一样覆盖万物、保护万物;还要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成就任何事物都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努力。虽然我们还未达圣人之境,但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学得好。
学习圣人的博厚、高明的德性,要回归自性就必须把自己的心量放开。如此者,虽然这个境界还未出现,但其效果已经彰显出来。我们要学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博厚、高明、悠久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学成功了,这种道德自然会对他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世间有潜移默化的利益。
《群书治要》中的智慧深邃而广博,解读其中蕴含的哲理需要用心体会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天地之道,达到博厚、高明的境界,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