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中抓住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为了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国产业体系完备、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加快培育新型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可以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以及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为其蓬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质”则是指事物本身的特性和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和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重要标志包括智能化、数控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生产工具。
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微观纳米尺度的智能精准操控水平,加快自主研发进程,如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我们还要依托重大科技成果,如天宫、天眼、蛟龙、墨子、悟空、大飞机等,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动力作用。我们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中的应用,推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我们还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技术、业态、模式、机制将发生深刻变革,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将持续涌现。我们还需要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在新一轮的大国竞争中,新质生产力成为了关键因素。面对等西方在高技术领域构筑的“小院高墙”和科技霸凌,我们必须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技术是无法通过依赖他人获得的,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谋求发展,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有的科研创新。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产业链短板、“卡脖子”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未来技术,通过新型举国加快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我们还需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动能,鼓励支持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