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一时口快而遭受了人生中的一次大挫折,被打入天牢数月之久,甚至还差点丢掉了赖以谋生的笔砚。
初入的苏轼曾经历一段深重的恐惧与迷茫,甚至有过绝望的念头。然而就在他写好了遗书等待命运的安排之时,却意外地遇到了,最终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由于身负责,苏轼的身份颇为尴尬,黄州的并未给他分配住所。无奈之下,他只能寄居在之中,昼伏夜出,羞于见人。随着苏轼全家十口人来到黄州共同生活,生活的压力更是倍增。每月发放的生活费仅30吊钱,使得这个大家庭陷入贫困的境地。在最困难的时期,苏轼甚至不得不与儿子一起扛起锄头,上山务农。
尽管生活清苦,饮食简陋,但苏轼的内心却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变。一次因病长时间未出门,竟引发了外界的“病故”传闻,甚至传到了皇帝耳中。正是这次乌龙事件让苏轼领悟到人生的无常与虚幻。
三年后,仿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苏轼以全新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出了充满禅意与哲理的代表作《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三月七日,当时苏轼与友人在沙湖道上散步时遭遇突如其来的大雨。面对困境,苏轼却以豁达的心态吟咏前行,将人生的风雨比作自然中的一场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思想转变的见证。在黄州的生活中,苏轼经历了巨大的落差和挫折,通过与当地的交往、生活的体验以及禅学的修行,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
黄州的生活让苏轼学会了适应和接受生活的落差。从曾经的富贵繁华到如今的清苦贫寒,他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他开始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不再过分执着于过去的繁华与辉煌。
在黄州,苏轼结识了四位重要的朋友。他们的交往让苏轼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友情的力量。这些朋友不仅给予了苏轼精神上的支持,还对他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苏轼对生活观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这也加深了他对人生哲理的认知。
苏轼在黄州时期开始修禅,这一转变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学中的智慧和境界逐渐融入他的诗词创作之中,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思想转变的结晶。通过黄州的生活经历和禅学的修行,苏轼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困境。这种心态不仅让他度过了困境,还创作出了许多充满禅意与哲理的诗词。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心态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豁达与从容,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