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咬文嚼字”:为何先“咬文”后“嚼字”
刘宏伟
我们通常所说的“咬文嚼字”,指的是过分斟酌字句,注重细节,而忽视整体精神实质。虽然这个词有时带有贬义,但在创作和阅读的语境中,它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先说“咬文”,再说“嚼字”呢?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先后关系?这要从文字的起源、发展及语义演变来探讨。
从字源角度看,“咬”的本义为用牙齿或切断弄碎;“嚼”则是用牙齿磨碎食物。而“文”最初指的是花纹、纹理。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都是独体字,因此有“独体为文”的说法。而“字”的本义是生孩子,引申为繁衍滋生,从“文”发展而来,所以有了“为字”的说法。“文”和“字”合在一起,形成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
从逻辑和结构的角度来看,“咬”和“文”,“嚼”和“字”,分别构成动宾短语。这两个动宾短语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并列短语。但在日常用语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咬文嚼字”而非“嚼字咬文”。这是因为如果要“嚼”一个较大的东西,我们首先需要“咬”断它,然后才能用牙齿磨碎。“文”出现在“字”之前,意味着先“咬”后“嚼”,先“文”后“字”。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或理解文字时,应当先抓住整体框架(即“咬文”),再深入理解细节(即“嚼字”)。
从修辞角度看,“咬文嚼字”表面上是由两个有顺承关系的短语构成,但实际上,“咬文”和“嚼字”是互文的,意为“咬嚼文字”。这类似于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著作《说文解字》,其含义为“说解文字”。
从内涵角度理解,“咬”“嚼”的对象并非是实际的“文”或“字”,而是比喻性的表达。如同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的“破”并非真的指,而是要深入理解书籍的内涵。“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是,读书应当如同吃饭一样,细嚼慢咽,深入理解,才能领悟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
本文来源于《语文报高中版》第96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