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初期的汽车并没有配备后视镜。直到1906年,一位名叫多萝西英国女赛车手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在拥堵的路段驾驶时,在车头放置一块镜子,以便更好地观察周围车辆的状况。这个想法在当时并未引起车企的重视。
五年后,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赛车手在车身上安装了一面镜子,作为简易的后视装置。这一创新迅速被其他赛车手效仿,后视镜因此在赛车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了1921年,一位名叫埃尔默伯杰的发明家正式注册了后视镜的专利。但据传,早在1914年就已有人注册了相关的专利。
起初,车外的后视镜是被安装在车身壳上的。这种安装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外观不够美观,而且视线的范围有限,同时也占用了较多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视镜的位置逐渐从车身壳移至车门上,靠近A柱的地方。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美观度,而且方便了布线集成电子功能。
后视镜所集成的功能中,加热功能越来越受到车主们的欢迎。该功能通过在镜片后方添加电热膜来实现,能让后视镜镜片保持在适中的温度范围内(约35-60度)。在雨雾雪天气条件下,这有助于迅速蒸发镜片上的水汽和雪粒,保持清晰的视野。在大雨天气下镜片的功能可能受到限制。
如今最新的发展是电子后视镜的普及和应用。雷萨公司已在其量产车型中开始使用电子后视镜。相较于传统后视镜,电子后视镜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安全性保障。而且,由于传统后视镜存在明显的风阻问题(约占整车风阻的2-3%),电子后视镜的设计更为紧凑,有助于优化风阻性能。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后视镜还能够与智能驾驶系统相结合,提供关键的驾驶安全数据。与传统后视镜相比,电子后视镜的价格较高也是其不可忽视的缺点之一。在我国目前的规定中,汽车必须配备传统意义上的后视镜才能上路运营。尽管电子后视镜具有诸多优点,但目前的相关法规并未认可其作为替代产品上路使用。不过好消息是相关法规正在修订中,未来有望看到配备电子后视镜的汽车行驶在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