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影响生物丰富度的因素

影响生物丰富度的因素

近期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新增绿化面积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力量。面对如此多的树木,为何我们还需要坚持年年植树呢?一位网友对此提出了疑问。

这位网友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反映了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实际上,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植树造林成果,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林面积最大,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但我们仍然不能松懈。

尽管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但森林资源的整体状况仍面临挑战。尽管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25%,但与全球31%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人均森林面积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30%,木材对外依存度长期在50%左右的高位。我们仍面临缺林少绿的问题。

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在东北和南方地区,而西北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绿化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虽然人工林的“体量”已经很大,但“体质”仍有待增强。天然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强大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而人工林则是通过人工手段形成的森林,虽然生长快、开发方便,但大多数单一树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我们需要通过林分结构调整、补植乡土珍贵树种等手段来提高人工林的质量。

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为了当前的环境改善,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后劲。森林不仅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和人类生存的根基,还是一个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依托森林宝库,我们可以发展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同时林草年碳汇量也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

那么如何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呢?不同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绿化策略。三北地区生态脆弱,需要科学扩面增绿,筑牢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则需要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而城市则可以通过“见缝插绿”、“拆围补绿”等方式优化人居环境。

国土绿化是一项“大工程”,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每位公民的义务。义务植树运动已经开展了40多年,尽责形式已经拓展到8大类50多种,包括直接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多种形式。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码上尽责”、“云端植树”更加便利畅通。

虽然我们已经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持续增绿、科学植绿,数量质量并重,存量增量一起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日报》(2025年03月22日 01版)。


影响生物丰富度的因素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