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和表达式的区别

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和表达式的区别

去年底,一位开发者成功开发出文言文编程语言,并在GitHub上获得了高达5500颗星标,这一事件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惊叹科技发展之迅速,电脑CPU都能读懂文言文了!那么,CPU真的能够理解文言文代码吗?

实际上,CPU无法理解任何语言,包括文言文和英文。尽管现代CPU拥有数十亿个晶体管,结构复杂,但其内部传输的信号只有两种:高电压和低电压,分别代表数字信号“1”和“0”。CPU只能理解由“1”和“0”组成的代码。

那么,是否只要程序存储在电脑硬盘中,CPU就能理解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虽然程序以“1”和“0”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中,但这些程序并不是机器语言,CPU无法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是CPU唯一能够理解的语言,它是一种以“1”和“0”为基础编写的低级语言。

早期的计算机程序员使用机器语言编程,将用0和1数字编成的程序代码打在纸带或卡片上,再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这种语言的特点是直接面向计算机硬件编程,要求程序员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但机器语言编程单调枯燥,对视力也是一大考验,因此后来出现了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为了简化编程过程,人们引入了ISA(指令集架构)概念,将编程所需的硬件信息抽象出来。这样,程序员只需了解ISA,无需深入了解具体硬件知识即可编写程序。随后出现的高级语言使程序员能够将精力从复杂的计算机结构来,专注于解决问题。

CPU仍然无法理解高级语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计算机研发人员开发了翻译程序,将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这些翻译程序相当于人类中的翻译家,它们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使CPU能够执行指令。翻译程序有两种工作方法:编译和解释。编译器将整个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而解释器则一次只翻译和执行源程序中的一行。

那么,对于新出现的文言文编程语言,要让CPU理解,还需要经过翻译程序将其翻译成机器语言。这一过程中可能需要多一道翻译步骤,例如翻译成JavaScript或Python。虽然增加了步骤,但对于程序执行效率的影响尚待观察。

由于CPU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代码,必须依赖翻译程序进行翻译。翻译程序的优劣可以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处理器性能的发挥。如果没有好的翻译程序,再强大的CPU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性能。

正因如此,各大手机厂家包括华为、OPPO和vivo都开始重视编译器开发。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芯片性能,确保翻译程序的效率,避免处理器成为无法发挥性能的“茶壶”。

通过翻译程序将程序员编写的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后,CPU才能理解并执行。翻译程序的优劣对于CPU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和表达式的区别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