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热爱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因为我能在其中寻找到那些低调而深沉的声音。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散文,都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即便那位作者远在天边,我也能通过文字与其沟通。关于散文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比作一个杂货铺或储藏室,这里收纳了其他文体无法涵盖的一切。我们珍视散文所传达的真实情感。无论是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还是深夜的沉思,都能成为散文的素材。散文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同你的日常起居、饮食交往,甚至你的五官感受、肌肤触觉和内心情感,都被生活所浸染,一旦转化为文字,便成散文。
对于小说家而言,他们在的纷繁复杂中搏击之后,回家品一杯浓茶,闭目养神时,他们手中的笔所记录的,往往就由小说变成了散文。但此时我们也看到了散文面临的问题。并非所有的真实情感和体验都值得被书写。鲁迅曾提到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在散文创作中尤为重要。在现实中考量,可能散文更需要这样的严格选材和价值追求。
我曾参加福建师大和厦门大学的学术会议,与从事散文研究的专家们共同感叹:散文的门槛似乎过低。有些散文作者并不讲究写作的技艺和深度。他们随便买菜、散步、会友都能写一篇散文,这并不是说这些题材不能写,但是作为文学,必须有其肯定的价值和张扬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些要素,那么虽然形式上是散文,却不能称之为“文”。
我曾订阅过一种文学刊物,但后来不再续订,原因是该刊物大量刊登老作家们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大多是关于生活琐事和健康状况的交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既不能引发共情,也不能获得智慧的启示。
关于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情感的表达不能虚构,但实感可以。文学的实感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经验,还可以包括心象。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并非实感,而是心象。心象既可以源于真实也可以虚构,但这需要在小说这种更为灵活的文体中体现。散文则不同,它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没有曲笔和铺陈的空间。
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在孤独的创作过程中自我审视。他们面对自己的内心,清理心灵的尘埃和水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有喜悦也会有沮丧。喜悦的是心灵的洁净,沮丧的是发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赋予了作品意义。情到深处即是智,智到深处也是情。二者相互交融,无法分割。我在阅读散文时寻找那些低调的声音并不意味着我排斥激情飞扬的作品。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许多激情飞扬的散文同样具有低调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作者的才情、气质、洞察力和自我审视的能力等等这些因素使得文字具有深度和厚度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在这一点上散文和小说是相似的没有显著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