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省贞丰县丰茂街道珉城社区,由“大山小爱”团队运营的图书馆内,社区居民和孩子们沉浸在书香世界之中。这个团队拍摄的照片记录下了这美好的时刻。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农民诗人,名叫裴爱民。她种植的不仅仅是庄稼,还有心灵的田野里蓬勃生长的诗歌。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分论坛乡村阅读的“故事会”上,她以方言朗读了一首专门为这次活动创作的诗歌《给阅读的情书》。
除了裴爱民,还有来自宁夏的“拇指作家”马慧娟和甘肃的“读行侠”朱彦军等农民作家,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故事。他们也曾面临质疑:“农民读书有啥用?”但多年的坚持和热爱证明了阅读的力量。这些故事不仅是人生的逆袭,更是长期阅读坚持的见证。
在宁夏西海固,许多农民作家的生活方式是白日耕作、夜晚读写。马慧娟是其中的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她,用十多年的坚持,用手机按出了300万字,出版了8本书,并成为了全国代表。她在活动现场分享道:“有人说这是人生逆袭的故事,但我想说,这也是一个长期坚持阅读的故事。”她鼓励大家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勇敢书写自己的故事。
朱彦军是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魏沟村村民,从小酷爱诗歌。打工三十多年从未停止阅读,还获得了《诗词》第八季亚军,从一名水暖工变成县文化馆职工。他分享说:“我是阅读的直接受益者,因为阅读,我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他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演绎着阅读的魅力。伴随着木叶的悠扬乐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和家乡的方言演绎原创诗歌《山桃味的夏天》。这些孩子的老师,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州“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的周及其公益团队的成员们。从事乡村教育公益多年的她发现,阅读是开启乡村教育大门最好的钥匙。
“大山小爱”自2019年以来,在贵州开设了8所社区图书馆。周分享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奶奶静着陪孙儿看书,她相信阅读的风尚正在形成,未来会有更多改变。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对阅读的渴望,湖南省常德市文家店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宋庆莲深有共鸣。她的书屋已经运营了15年,全天开放、全年无休、免费借阅。她计划改造户外区域,让孩子们在自然中阅读、感知世界。
山西高平良户村与湖南浏阳杨花村虽然相距千里,但都有着“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良户书院作为山西首家乡村阅读中心,自成立起就定期举办读书活动,成为省内重要的文化地标。而杨花书院则将研学实践、休闲旅游、农耕体验融为一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各地农家书屋的建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阅读空间,还助力非遗传承和艺术乡建,为村民创造就业增收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