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龄称谓
性别
注释
未满月
赤子、襁褓
襁褓一词,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用来形容未满周岁的婴儿。
一岁
牙牙学语的小儿
用来形容刚刚学会说话的一岁左右的孩子。
两到三岁
孩提
孩提时代的孩子无法独立行走,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古代亦有总角之年的称呼,形容八至十三岁的童年。
三至八岁
垂髫小儿
在古代文学中,垂髫代表幼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童年时期,头发下垂尚未成年。
九岁
九龄/女
九岁的男孩女孩开始被称之为九龄或九龄童女。
十岁以下
黄口小儿
黄口一词,常用来指涉小儿或孩子。出处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认为它与小鸟的嘴巴有关。 另一个说法则是特指岁的小孩。在魏晋时代也有用来指年轻士兵的说法。无论如何,此词用以形容小孩是恰当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黄口也有其他含义如鹅的嘴巴等,所以使用需谨慎。总的来说黄口是年少的一种表示方法但只能用在口头对话语境里用来敬称和对话口语体让客人吃饭开言嘱咐小孩等场合。书面语境慎用。十岁的孩子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称之为幼学之年。十二岁的女子则被称为金钗之年。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美好时光犹如盛开的豆蔻花一样绚烂多彩;而舞勺之年则是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开始接触音乐和舞蹈学习。十五岁的女子在古代会举行成年礼称为及笄之年代表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生子;男子则称之为志学之年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也可以理解为少年已经立志求学之意 。接下来十六岁的女子被称为碧玉年华也称作二八年华;十五至二十岁之间的男子在古代称之为舞象之年意味着他们已成长至可以上战场的年纪 。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而男子在弱冠之年要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开始自立 。二十四岁的女子处于年轻貌美之时被称为花信年华 。待嫁的女子则称为摽梅之年意味着女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 。三十岁的女子则称之为而立之年意味着她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开始能够自立 。四十岁的人被称为不惑之年因为他们已经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不再困惑 。五十岁的人则称之为知命之年他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命运安排 。六十岁的人称为花甲之年源自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七十岁的人则称之为古稀之年这是一个对老年人的尊称 。八十岁的人可以使用拐杖并称之为杖朝之年 。八十至九十岁的人则被称为耄耋之年是对老年人的泛称 。九十岁的人高寿老人的背如鲐鱼斑纹因此被称之为鲐背之年 。一百岁的人则称之为期颐之年意味着他们已经度过了整个人生周期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