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田县孤树镇的宋庄子,被誉为“北方水乡”,其“十里画廊”枣乡青石塘和风情独特的满族村落邢家楼,还有记录着抗战历史的邢张庄,宛如几颗璀璨的钻石串起了一条美丽的项链。以“三年打造美丽乡村,五年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这里正努力成为全县乃至全市乡村发展的先锋。走在充满乡情的街头,穿过郁郁葱葱的枣林小径,捧一掬清冽的兰泉河水,品味一颗金丝枣的甜美,让人的心灵得到浸润和沉淀。
在宋庄子的群服务中心内,特别打造了一个民俗文化馆。这里的老照片、老场景和老物件,展现了从清代中晚期到八十年代的农耕历史。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放的木制犁铧,它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犁铧,俗称“豁子”,在春耕时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布谷鸟的带来了耕种的讯息,车把式们的吆喝声、大的炸响声,与骡马车的吱呀声、牲畜的响鼻声、喘息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春天的序曲。人们和牲畜在田野里劳作,犁铧在土壤中形成“V”型沟,为播种做好准备。人们与牲畜之间的协作默契,主要通过吆喝声来传达。我的家乡常用“哦”、“吁”、“驾”等声音来指挥。“哦”表示向右或右前方前进,“吁”是向左或左前方,“驾”则是前进。在实际操作中,声调的高低变化和停顿的节奏会影响指挥的意思。田野里人声鼎沸,充满生机。耕作的农民们相互呼应,形成美妙的二重唱甚至大合唱。犁铧翻卷的潮湿泥土散发出清新的气息。
妇女和体力稍差的长辈们则负责点种或踩种。她们灵巧的手指将种子均匀地放入土壤中,并埋土压实。这种作业方式使得种子更容易发芽。随后,“铧拉”闪亮登场,进一步平整土地,为种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趟子”作为最后的工序,其操作者多是身手矫健的好把式。他们驾驭骡马疾驰,为土地留下美丽的印痕。
在民俗文化馆的另一角落,我看到了几把老瓢堆放在一起。这些扎着圆孔的瓢具是当年用来漏红薯粉条的用具。那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红薯粉条。漏粉的时候,先用大锅烧水,然后用塑料布罩住大缸和大锅。水烧开后,将搅拌好的淀粉液倒入瓢中,再通过瓢上的圆孔将淀粉液漏入锅中。粉条煮熟后,再晾晒到木架子上。那些年代,粉条是难得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游走在民俗文化馆内,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烧火的风箱、理发的用具、粮票、布票、煤油灯、缝纫机、纺车等老物件都静默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就像青石塘的金丝小枣一样,挂满愈酿愈醇的陈年往事,招摇在我们记忆深处。宋庄子的民俗文化馆让我们重温那些年的乡村生活,感受那份淳朴与真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