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苏轼的人生金句以及适用范围

苏轼的人生金句以及适用范围

公元1097年,一位被称为文坛巨星的61岁老者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那时的海南岛环境恶劣,被视为“鬼门关”,然而苏轼却在此椰林中开办学堂,教导黎族孩童识字。面对流放,他毫无怨言,甚至自我调侃:“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样一位历经磨难的老者,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能在逆境中找到希望,把苦难变为成长的催化剂。

一、逆境中的诗意人生

余光中曾言,旅行时若找诗人,不必选择狂放的李白或苦情的杜甫,应选择苏轼。他能在苦难中找到乐趣,如同在逆境中酿酒,将万物都酿成诗。被贬黄州时,苏轼不仅耕种农田,还从中发现乐趣,写信给朋友分享劳苦中的快乐。即使在逆境中,他也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正如林语堂所言,他就像一颗被扔进沙漠的种子,在哪里都能开出花来。这种“逆商”,在现代社会被称为“逆境智商”。

二、社交真谛:精简与真实

苏轼的朋友圈堪称北宋顶级,但在他落难时,真正陪伴他的不过苏辙、佛印、王巩等人。被贬汝州时,昔日的繁华苏府变得冷清如荒野。他与佛印禅师的交往,展现出一种真实的自我和深厚的友情。如今我们微信好友众多,但深夜能拨通的电话却寥寥无几。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人间至味是清欢”,提醒我们要追求真实的社交关系,精简而高质量。

三、诗意盎然的生活态度

苏轼可能是史上最会过穷日子的美食博主。他在黄州发明东坡肉,在儋州用椰壳制作帽子,即使被贬至海南也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他我们不必追求遥不可及的“诗与远方”,而是将眼前的苟且生活过得有诗意。即使条件有限,他也能从中找到快乐,比如用破砚台自己打磨石头,在破庙墙上画梅兰竹菊,甚至给蚊子写对联。这种快乐不是来自金钱和物质,而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四、苦难中的自我救赎

苏轼晚年总结人生真谛为“量”与“识”。他面对苦难的态度是积极而乐观的,将苦难视为补品而非绊脚石。他把被贬谪的经历当作田野调查,甚至在黄州研究育儿经,改良农具。他说:“能困住人的从不是荒岛,而是格局狭小的心。”这种态度在《稼说》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作品中得到验证和体现。

五、终极通透:内心的归宿

苏轼临终前的淡然态度展现了他用一生修炼的境界。他明白人生的渺小和无常,但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归宿。这种“松弛感”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圆满不是求来的风调雨顺,而是练就的百毒不侵。他的生活态度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苏轼的人生金句以及适用范围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