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关于大学名称的新闻频频引起关注。
首次引起热议的是山东大学的120周年校庆,其校庆海报上的英文校名“Shandong Universily”出现了错误,将“University”中的“t”误写为“l”,引起了网友的调侃。这种低级错误显然不应该出现在一所大学的正式场合,幸好并非校庆正日,学校迅速进行了更正。
紧接着,河北外国语学院的英文名字“Hebe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也受到了网友的吐槽。根据相关规定,使用“university”来翻译学院是不恰当的,因为“university”通常用于称呼具备一系列硕士点等条件的大学。尽管河北外国语学院已经在知识产权局注册使用这个名称多年,但从规范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不妥之处。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必过于纠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大学在命名上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这两所特色鲜明的学校都被归类为“学院”,但在国际上通常被翻译为“college”。它们的英语专业水平极高,因此使用了“university”这一称呼。从这个角度来看,河北外国语学院使用这一称呼并没有太大问题。
在推动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命名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许多高校都在努力吸引国外留学生,而一个好的名字无疑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我觉得,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首先应该拥有一个易于记忆、得体的名字。像北航将原先的英文名称改为“Beihang University”,这一新名字简洁明了,容易让人记住。一些高校在选择使用“university”的也可以考虑使用“institute”,这一称呼在一些知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中被广泛使用,给人一种更为高大上的感觉。
工业大学、科技大学或理工大学使用“university”的情况也不少。例如艾因霍芬理工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也存在一些高校如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使用“university”引发争议的情况。实际上,“college”也有许多高端大学在使用,如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除此之外,高校的英文名称还需要具备辨识度和准确性,与中文名称相匹配。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英文名称中都有“Technology”,这使得它们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混淆。高校在命名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避免使用过于相似或没有辨识度的词汇。
我认为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英文名称和校徽,确保其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混淆,确保学校的名字能够准确传达其特色和优势。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作为河北唯一的211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应该注重名称的规范性和辨识度。希望各高校都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国际化进程铺平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