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古代半夜打更怎么说

古代半夜打更怎么说

在古代,时辰是贯穿全天的计时方式,但更和点主要用于夜晚的计时。

一、更与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一更便是现在的两个小时。更与点是相互关联的,每更分为五点,每点大约占据现在的24分钟。其中具体的时辰对应如下:戌时(19时至21时),为一更;亥时(21时至23时),为二更;子时(23时至凌晨1时),为三更;丑时(凌晨1时至凌晨3时),为四更;寅时(凌晨3时至凌晨5时),便是五更。

宋代诗人张继先通过《度清霄》这组诗,生动描绘了五更城中夜色的不同韵味:

一更之初,城门半掩,行人稀少,只有一盏孤灯相伴,心境清静。

二更深夜,宫钟声绝,夜色沉沉,明月如金,光影交融,无昏沉之感。

三更是静夜之中,烟雾散开,无风无声,月华如水,整个世界仿佛融为一体。

四更时分,迎接近黎明,丹炉火候恰到好处,群阴剥尽,真阳回归。

五更残夜,青冥风露逼人,扶桑推出红银盘,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一更至五更都处于深夜,正是人们应该休息的时候。若此时不睡,静夜之美,便能感受到与喧嚣白日截然不同的环境与心境。苏轼的《江月五首(并引)》也以五更为线索,描绘出月色下的美景。

二、打更与更夫

在没有手表、闹钟的古代,人们需要一种报时制度。于是形成了打更这一制度,并产生了专门负责夜间报时的更夫这一职业。更夫用敲竹梆子或敲锣的方式提醒人们时间。他们晚上需要守着滴漏或燃香来计算准确的时间。通常两人一组进行打更,一人拿锣一人拿梆边走边敲。每个更次都要敲一次锣梆,整夜共敲五次。打更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如打三更时要一慢两快等。打更时更夫还会说一些提醒人们注意的话如小心火烛等。通过五更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夜晚时间的划分以及作息规律。古代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人的作息时间与太阳的运行、日夜的更替保持一致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由于古代没有电夜间照明相对不便加上传统养生哲学认为夜晚是应该收敛蓄积的五脏六腑在夜间的睡眠中得到保养因此形成了白天劳作日落休息的习惯。所以打更也就打到五更天一亮人们起身也就不用打更了。

三、关于刻

除了更和点古代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即用漏壶。漏壶分为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通过水位上升带动箭上的刻度变化来显示时间。一昼夜分为100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虽然现代也常提到一刻钟但实际上古代的刻是略少于15分钟的。因此我们在计算古代的时间时要注意这一点。“两点一刻”即现在的2点15分而“午时三刻”则是中午的11点43.2分。


古代半夜打更怎么说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