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我们会庆祝一个特别的节日——母亲节。尽管这个节日和送康乃馨给母亲的习俗都源自,但在华夏土地上,其实也有我们自己的代表母亲的花卉——萱草。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对澎湃新闻记者分享的见解。他强调,萱草在古籍中的记载已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母亲的象征符号也已经传承了千余年。
萱草,又被广大民众所熟知为“黄花菜”。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这句诗传达了深深的母爱和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而在客家匾额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萱花永茂”、“萱堂延福”等字样,这些都是祝福母亲长寿的美好愿景。
田兆元教授提到,萱草之所以成为母亲的代名词,与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诗经》中,萱草被描述为一种能够忘忧的草,因此有了“忘忧草”的美誉。而随着儿女远行,母亲难免忧虑,于是家里种植萱草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寓意减轻母亲的忧虑。萱草在文化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母亲的象征。
萱草文化在唐宋时期尤为繁盛,不仅大量出现于诗词、绘画和瓷器中,而且随着北方的南迁,萱草文化也被带到了南方,在赣南地区的客家匾额中仍保留着丰富的以萱草喻母亲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迁,萱草这一意象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甚至连客家匾额中的寿匾仪式也日渐衰弱。为此,田兆元教授提出了重新解读萱草、复兴的母亲孝道文化符号的倡议。他认为,萱草文化具有完整的谱系,包括发生、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但现在需要续接传统,使之得以传承。
尽管传统文化中有象征母亲意象的萱草,但并没有像“母亲节”这样的提法,也没有相应的节日。当西方母亲节进入后,逐渐受到大众的接受和喜爱。也有学者提出重建中亲节,并将孟母的生日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亲节”。尽管如此,重新创设一个节日来取代已经深入人心的西方母亲节效果并不明显。
田兆元教授提出了另一个可能的路径,那就是在已有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中加入萱草的元素。重阳节本身就有敬老的文化意蕴,与萱草代表的孝母文化相得益彰。去年九月初九,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一次以萱草为主题的敬老主题茶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田教授表示,萱草与叙事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传统,应该重新解读萱草的文化价值,振兴萱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