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邙山一带地势海拔约180米,黄土层深厚,土壤质地黏结,结构坚固,适宜建造陵墓。古代诗人王建曾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从东周时期开始,这里便是皇陵的集中之地,六个朝代包括东汉、曹魏、西晋等均选择在此地建造皇陵。号称“无卧牛之地”的邙山汇聚了数十万座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的11位皇帝中,有10位选择洛阳作为长眠之地。其中,汉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以及灵帝的文陵等五座陵墓均位于邙山。尽管这些陵墓的历史悠久,但人们至今对它们的具置仍充满疑惑。
黄河流经洛阳时,一改在黄土高原的形态,变得平静而肥沃,滋润着邙山一带。洛阳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历史上多个王朝的都城。邙山蜿蜒于洛阳、孟津、偃师三地,具有“背山面河”的特征,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被视为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这里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帝陵区。晋人陶渊明的诗句中,也表达了对邙山的向往,将其作为死后归宿的理想选择。
到了2009年9月,邙山陵墓区已经发现了972座古墓葬,其中33座被发掘,339座有地面封土,600座被铲平。多年来,在邙山发现了近7000通墓志铭,包括王侯将相和名士的墓葬,如冉伯牛、吕不韦等。总计超过数十万座的古墓分布在洛阳、孟津、偃师境内,总面积756平方公里,横跨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其中东汉帝陵的位置在唐代以后逐渐被人混淆,明清以后方位完全模糊不清。
自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来,东汉经历了12位皇帝。除汉献帝葬在焦作外,其余11位皇帝均葬于洛阳。关于东汉帝陵的具置和面貌一直存在争议。近代以来,关于这些帝陵的方位一直存在争论,并引发了人们的探究欲望。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实施“邙山陵墓群调查工程”和大量的考古钻探,发现孟津县送庒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是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这里密集分布着古代墓冢,大小冢结合。和《古今注》比对墓葬形制规模后,专家提出:大汉冢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玉冢是安帝恭陵,二汉冢是顺帝宪陵等。尽管近年来有所进展,但这个话题仍然充满了争议。尽管在2008年4月,“河南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但对于这些帝陵的具置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的位置更是争论的焦点。解开这个谜团可能需要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