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将阅读和行走融合为一种更具连接感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历史学者罗新、作家杨潇和文化传播者杨大壹在亚朵竹居展开了一场关于“行走中的阅读:跟着文字去远方”的对话。
罗新,一位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与实地调查的历史学者,分享了他围绕长城展开的行走研究。罗新认为,亲身走过山川大地是理解历史演进的不可替代的路径,他著有《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一书,记录了他的行走历程。
杨潇,一位作家,曾在人生转折点重新踏上西南联大西迁的1600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他分享了这次经历如何让他更容易与历史产生连接。他的著作《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杨潇认为,“流动”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方式,阅读和写作正是在这样的流动中展开。
尽管电子阅读日益普及,但纸质阅读仍然是许多人的首选。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每年人均阅读量超过10本书。亚朵竹居在全国开设了1600多个阅读空间,藏书量突破百万册,致力于将文化内容融入城市日常。此次活动还推出了“跟着文字去远方”主题书单。
主题书单中的书籍推荐如下: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历史学家罗新的深度游记,记录了他徒步450公里重走元代辇路的经历,既有历史考释也有现实记录。
《可能的世界》:作家杨潇走访多国十年深度游记,书中探讨了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引发对远方世界的思考。
《在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保罗·索鲁的经典之作,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另类视角,通过搭火车旅行的方式探索世界。
《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罗新推荐的旅行文学作品,通过叙述三个时间断面展现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杨潇推荐的旅行文学佳作,强调游历与行走与历史的关系,以及通过旅行去体验和学习的价值。《满世界寻找敦煌》和《旅行人信札》也是值得一读的书籍。
此次对话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阅读和行走的魅力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如何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通过阅读去丰富内心世界通过行走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走进书店走进大自然在阅读和行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