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读书的日子里,每天经过一片菜地,见证着黄瓜、西红柿和青椒从幼小逐渐生长。终于在某个月黑之夜,趁看园子的老人不注意,我悄悄潜入了园中,摘下了几颗果实藏进了书包,然后迅速离去。这些收获,自然不敢带回家中。
我在半路上停下来,擦去果实上的尘土,立刻享用。第二天再次经过园子时,我察觉到老人的神色有些异样,于是我换了一双鞋,以免留下脚印。后来发现园子周围加装了栅栏,并且老人经常在附近徘徊。听说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念头,我只好放弃了这种行为。
后来,由于读书需要住校,班级现了一对被称为CP的男女同学。传闻他们会在下晚自习后偷偷前往园中约会。有人想要一探究竟,于是我们这群起哄的人便跟随前往,躲在草丛中观察男女主角的一举一动。我虽然当时年纪尚小,不太懂得风情,但对他们浪费大好时光的行为感到不满。他们对我翻白眼并嘲笑我是“一块木头”,但我并不在意他们的嘲笑。他们继续他们的浪漫之旅,而我则形单影只地继续我的生活。有时有人试图追求女生却未能成功,便会引用古诗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让我感到游园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承载了复杂的情感历史。
当我读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多次游览沈园的故事时,我渐渐理解了游园背后的情感纠葛。陆游独自游园时偶遇前妻及其现任丈夫,心情悲喜交加。他对前妻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前妻落落大方地招待他们,引发陆游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痛苦。他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唱的钗头凤。这个故事让我对游园产生了负面情绪,似乎那里只会让人怀念旧情。
当我读到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时,心情由悲转喜。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让我看到了游园也可以开出爱情的花朵。从此,我开始在园子周围徘徊,期待自己的爱情故事。当有人为我牵线时,我欣然赴约。最终,我找到了心仪的对象,我们的感情深厚。这时,我开始怀疑之前的错觉,对游园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园子本身并没有情感,改变的是人而非园子。
真正改变我对游园认识的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他的诗篇教我学会了对游园的洒脱与超然态度。即使没有进入园中,也能尽享游园的乐趣。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对游园有了新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