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是在其治理生涯中的庙号。庙号是皇帝被供奉在太庙中的称号,象征着子孙后代的尊敬与纪念。尽管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但庙号的赋予通常只在皇帝去世之后,由后继之君进行追封,在生前,他不可能被称为“太宗”。
关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其称呼为“太宗”,实际上是在后世史书中为方便记述而重新命名的。原本的奏疏并没有题目,只有内容。之所以称之为《谏太宗十思疏》,是因为后世之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和纪念,将其命名为此。庙号的讲究在于祭祀的传统,古代的君主死后都会被后人立庙祭祀,而庙号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其命名规则是基于君主的贡献与祭祀的需要,如对有重大贡献的君主会得到特别的庙号。到了唐代,每位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号,人们对皇帝的称呼也逐渐从谥号转为庙号。以庙号为称谓成了惯例。
魏征在唐太宗贞观中期时期撰写了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彼时正值唐朝繁荣之时,但在魏征看来,盛世背后隐藏着危机。他担忧唐太宗会因此骄奢忘本,于是连续上疏四道以陈述得失。《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之一。奏疏中最经典的部分是那段“人君十思”,详细阐述了君主的之道。在阅读后深受触动并回应了魏征的回信。此后,《谏太宗十思疏》成为后世君主常读的篇章用于自我警醒,也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至于为何会出现《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命名,《魏征写奏疏的背景》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因为古人书写奏疏的方式不同于现代人书写文章和信件,《谏太宗十思疏》的名称并不是魏征所写时的标题而是后世根据奏疏的内容重新命名的。在古代臣子给皇帝的奏疏中通常没有题目而是以“臣”字开头再配以自己的官衔与爵位结尾加上具体的内容然而并没有《谏太宗十思疏》这个名称它源于后人为了便于记载历史事件而进行命名后来将奏疏记录入史籍时由于已去世其庙号太宗已经确定所以史官以庙号来尊称的这一行为也符合惯例和传统于是这篇奏疏被命名为《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古代的庙号,人们都予以极其崇高的尊重和荣誉赋予对象也是深受民众信任和崇敬的英雄在历史中留下了卓越的成就和影响所以才有了通过庙号和庙号文化来表达对历史的纪念和尊重的一种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当今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