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见礼”是我国古代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涵盖了一系列人们见面时所要遵循的礼节。这些礼节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是人们观念的反映,每一种礼节背后都蕴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趋礼
趋礼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礼仪。在一些特定场合,如见到尊者、贵者、前辈或宾客时,卑者、贱者、后辈、地主等需遵循法律规定或习俗,以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恭敬。这种礼仪在古代社会非常普遍,《论语子罕》中就有孔子遇见不同身份的人时表现出的趋礼。
2. 拜礼
拜礼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种常见礼仪。拜礼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古拜屈膝跪地,头不至地,头与腰如衡之平。古代还有九种拜礼,如稽首、顿首、空首等。拜礼的实施具体情况还有再拜、三拜、罗拜等。根据《礼记曲礼上》的记载,卑幼陪伴尊长吃饭或饮酒时,遇到长者亲取菜肴或递酒时,必须拜而后食或饮。
3. 拱手礼
拱手礼,亦称捧手,是双手合抱举胸前的礼节,表示恭敬。这种礼节一直沿用至今。
4. 作揖礼
作揖礼是两手抱拳高拱,身体略弯,向人行礼。这种礼节在古代有很多种,如时揖、天揖、土揖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对象。
5. 唱喏礼
唱喏礼是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种礼节,作揖时同时出声致敬。
6. 长跪礼
长跪礼是跪时挺身直腰的礼节,表示敬意和庄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礼节逐渐失去了地位。
7. 鞠躬礼
鞠躬礼是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股部两侧,弯曲上身以表示敬意的礼节。这种礼节现在仍然在使用。
8. 寒暄
寒暄是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在拱手的还有一系列问候家人的套话。
9. 叉手礼
叉手礼是唐朝与人见面的一种礼节,行礼时用左手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大指向上,其余四指伸直。这种礼节至五代、宋尚盛行。
这些礼节都是人们表达尊敬和友善的方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礼节已经逐渐淡化或失传,但它们的存在和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