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落云沙归隐记:张养浩的山与水情怀》
张养浩所居之处,白云环绕,青山连绵。
倚云之际,一片旷远的美景跃然眼前。那云雾缭绕的山峰更显得婀娜,恍如仙境。云散之后,山峦如画,静谧而清晰。他站在云沙之上,手拄拐杖,眺望远方,回首望见他的山家。那里,野鹿安然地躺在山草之中,山猿嬉戏于野花之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张养浩深爱着这片云山,感叹大自然的无价之宝。他在行走中欣赏,山水也似乎对他充满了爱意。元明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已经隐居多年的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赴灾区赈灾。这是他辞官归隐的第八年,也是他被七次邀请复出后的又一次。无论给出多么优厚的待遇,他都不为所动。
他选择隐居在老家济南,用澄澈的心态领略山水之韵。在那怡然自得的时光里,他写下了元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用文字描绘了一幅“山水行乐图”。山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在这首元曲中,前四句描绘的是远景,展现的是山的静谧与云的灵动之间的和谐之美。接下来的八句则是他对所见所感的抒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张养浩与大自然之间有着浓厚的情感纽带。他视山为知己,以水为伴侣。在这远离尘嚣的野趣中,他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当再次需要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山。虽然最终因病倒在一线,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都是诗人灵感的源泉。张养浩的作品被改编成歌曲《云山》,表达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正如撒贝宁所说,“人始终把山水视为对自己的映照。”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滋养,更是精神的家园。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了心灵的契合。对于“山水”的感知源于家乡洞庭湖的景致。那片青山绿水是他心灵的慰藉。在与万物的感知对话中,自然的山水渐渐化为心中的山水。凤凰传奇在舞台上将山水之美“唱得更生活”,营造了一个自由逍遥的精神家园。山岳无言,却给人以无尽的灵感和支撑。
文人墨客笔下的山峦千姿百态,无论是生机盎然的“山光悦鸟性”,还是幽谧神秘的“只在此山中”,亦或是隐逸淡泊的“落叶满空山”,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寄托。在诗词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座山,寄托审美与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