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川剧志》中关于川剧五大声腔之一的灯调的内容。
灯调源自四川本土的民间小戏灯戏,其音乐属于民歌小曲体。灯戏起源于农村的秧苗戏或傩坛戏,多以情节简单、内容诙谐的小喜剧或小闹剧为主。自清代中晚期以来,部分灯戏剧目和声腔逐渐被纳入主唱高腔、胡琴、弹戏的“大戏”戏班,成为了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五种声腔之一。
那么,灯戏这一艺术形式究竟是在何时出现的呢?我们来听听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老师的解读:“灯戏历史悠久,据传在唐代已有。民间艺人通常会说,灯戏从唐代就开始流传,因为唐代就有观灯赏戏的民俗。每逢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各地搭起灯棚,老百姓出来闹红火、看灯,这时就有灯戏的表演。”
川剧中的灯戏具有欢快、热烈的特点,其表演形式与川剧有所不同。灯戏在表演时通常是无动不舞,演员在舞台上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川北灯戏作为灯戏的代表,如今仍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代中期以后,四川灯戏在作为独立剧种的形态发展的其部分剧目及声腔音乐也逐渐被川剧吸纳,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灯调。到了民国时期,川剧艺人与灯戏艺人的交流日益频繁,川戏班演出的灯戏剧目不断增多,深受观众喜爱。
杜老师还提到了灯调的主要演奏乐器——胖筒胡琴,它是灯调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琴身比川二胡稍长,因其共鸣大而被称为“胖筒筒”。灯调的主要曲牌“胖筒筒”便是由此得名。灯调包含的民间小曲非常丰富,既有本省的“车灯调”“莲霄调”,也有外省的“郿户调”“花鼓调”“放牛调”等。这些曲调为川剧演员提供了即兴发挥的广阔空间。
在川剧中,灯调既可以单独成戏,也可以与其他声腔如高腔、胡琴等结合演唱。如《请长年》《裁缝偷布》《打面缸》等剧就是单独用灯调演唱的。而高腔戏《绣襦记》中的《花子教歌》一场则是高腔戏中夹唱灯调的典型例子。
新成立后,灯调在音乐创新剧目中的运用更为广泛。其独特的音乐色彩和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川剧爱好者的喜爱。通过《四川省志·川剧志》,我们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川剧的魅力。感谢杜建华研究员的特别指导。
本节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关于川剧的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