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闻名的行书巨作《兰亭序》,又称《稧帖》,历史上众多书法家对其赞不绝口。本系列文章将聚焦于其神龙版本(又称冯承素摹本),从每个单独的汉字入手,深入探讨其笔画间的审美内涵,并与其它书法家所写的相同汉字进行比较。
《稧帖》的首字“永”(如图一)颇具研究价值,因为它反映了书法的基本笔画精髓。据说书法家王逸少曾花费十五年时间专攻永字八法,此法可通一切书法。此“永”字似乎并未完全展现其应有的风采。第二笔横画较短,转为竖直勾时显得头重脚轻且略有倾斜。第三笔的提和撇相对紧凑,位置偏高。第四笔的短撇角度特别低,而最后一笔的捺画,起笔位置偏低且捺脚部分似乎与笔法不符。由于冯本是摹本,我们无法确定原作是否如此,或许原迹此处有破损,摹本便按照破损状态如实摹写。
让我们看看其他书法家是如何处理这个“永”字的。
虞世南的临本(如图二)中,第一笔的点较冯本小,且落笔方向有所侧倾。右折勾厚重,但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所磨损,勾脚部分略显不完美。第三笔的提撇与冯本相似。而第四笔的短撇和最后一笔的捺则写得较大,但捺脚收笔完好,避免了冯本的散锋败笔。整体来看,捺笔位置偏低且过重,导致整个字形不够稳定。
褚遂良的临本(如图三)用笔与冯本差异显著,笔画细长。左边的提撇不再那么紧凑,位置较低。右边的捺缩短,使得整个字形平衡稳定。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的“永”(如图四)受兰亭影响,短横写得较长,转接成竖笔时弯曲收紧,上半部紧凑,下半部舒展,显得华丽动人。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中的“永”(如图五、六)虽非临写稧帖,但明显受其影响,短横特别短,右边两笔舒展,既优美又平和。欧阳询的《九成宫》中的“永”(如图七)平稳严谨,结构更接近智永的风格。相较之下,赵孟頫临的《定武兰亭》(如图八)笔画不如冯本收紧,整个字形松垮,不及前辈精彩。
《稧帖》中的这个“永”字看似不按常规出牌,其构架的不平衡给人一种灵活生动之感。如果我们忽略那捺脚部分,其不平衡的构架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特色。后代书法家在继承这个永字写法的也修正了其捺脚的败笔。从图三到图七的永字,基本无败笔,展现了隋唐一流书家的水准。至于《稧帖》的其他妙笔或败笔,我们下次再做深入探讨。(王默之)
